发烧多半是好事!
孩子一发烧,你就开始焦虑?
孩子一发烧,医院?
孩子一烧,你就着急让医生把温度降下来?
感觉孩子的体温快把你整个人给烧着了?!
Calmdownplease!
稍安勿躁!
发烧不是什么天大的坏事,更不用为此一直焦虑不安。而且大多情况下的发烧对孩子来说都是一件利大于弊的事儿。
因为发烧是人体调动全身力量对抗有害病菌的一种自我保护行为,当体温在38℃~40℃时,人体免疫细胞吞噬病菌的能力最强,可杀灭大部分的病菌。
如果因为孩子时常发烧就认为孩子抵抗力低是非常不公平的,发烧恰恰说明了孩子的机体免疫功能是正常的。
那么,
发烧了什么时候该吃药?
吃什么药?怎么吃?
医院?
除了吃药,要不要进行物理降温?
打针和输液快速退烧到底好不好?
其实你关心的这些问题,国家在今年(年)4月最新出台的《中国0-5岁儿童病因不明急性发热诊断和处理若干问题循证指南》里都有讲到,而且很多内容都完全颠覆了我们以往对退烧的认知,赶紧来涨姿势吧!
ps:指南的标题太长,以下简称《指南》。
《退烧指南》8大解读
1
要不要吃退烧药,不能看体温,
要看宝宝的精神头
What?发烧不看体温?快别闹了!
要知道,从很久以前到现在,我们对于吃退烧药这事一直是只盯着38.5℃看的,医院里的医生也是建议超过38.5℃吃退烧药,你现在告诉我从今个起我要看孩子的脸色行事?怎么这标准能说变就变呢?
为啥不能变?想想吧,连小小的流感病毒品种每年都在不断地进化更新,医学这个关系到每个人健康生命的严谨学科当然更要与时俱进。
指南退热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孩子的舒适度!而不能只是为了退热而服用退烧药!
1)当孩子体温超过38.5℃,可精神头十足,该吃吃,该玩玩,该睡睡,看上去完全没有病人样儿,就不需要吃退烧药。
2)当孩子体温还远远没到38.5℃,但精神非常不好,耷拉个脑袋,连平时爱吃的零食都吃不下去,疲惫,犯困,甚至不停地哭闹时,完全可以及时给他吃退热药,没必要非等体温超过38.5℃再吃。
3)如果吃了退烧药,孩子的情况仍然不见好,就得考虑换别的药物了,医院咨询医生。
4)当孩子体温升高让你过于焦虑,坐卧难安时,也是可以考虑给孩子吃退烧药的。(唉,说好的“为母则刚、为父则强”呢?)
2
退烧药不能预防“热性惊厥”
对于6个月-5岁的孩子,发烧可能会引起惊厥,这种惊厥就叫“热性惊厥”。虽然发烧会引起“热性惊厥”,热性惊厥的发作却跟发烧没有根本的关系,惊厥的发作通常与小儿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比如:呼吸道感染、出疹性疾病、中耳炎等)或家族遗传有关。
指南强调吃退烧药并不能预防“热性惊厥”!更不能为了预防“热性惊厥”而给孩子提前吃退烧药,一定要看孩子的精神状态做综合判断!
热性惊厥的症状与恢复
热性惊厥一般会在发烧的最初几个小时发生,惊厥时,孩子看上去比较奇怪,随之会出现全身僵直、手脚抽动、双眼上翻、甚至呕吐的症状。
单纯的热惊厥发作持续时间很短,一般不超过5分钟,不过即便是发作1分钟对爸妈来说也是度秒如年。其实单纯的热惊厥基本不会伤及大脑、神经系统,导致智障或死亡。如果不是反复发作或每次发作时持续的时间较长(超过15分钟),没有各种慢性疾病,发生惊厥后孩子一般会恢复的比较好,很少会有后遗症,随着年龄的逐渐增长,发作的几率也会随之减少。
希望知道这一点后你会觉得稍微宽心一点,不会过分焦虑。
热性惊厥的急救方法
1)让孩子平躺或侧躺,头侧向一边,保持呼吸畅通。
2)解开领口或袖口等过紧的衣服扣子,不要很多人围在孩子周围,一定要保证周围空气流通。
3)保持镇静,如果有呕吐,及时清理,防止呕吐物呛入口鼻。
4)等孩子停止抽搐(一般5分钟之内就会停止),呼医院。如果超过5分钟还在抽搐或反复发作,医院。
5)在运送途中,注意一定要将口鼻露在外面,保持颈部伸直,保持气道通畅。要密切观察孩子的面色有无发青、苍白,呼吸是否急促、费力甚至暂停。
不要再用这两个错误的急救方法了:
1)掐人中
2)为了防止孩子咬到舌头而把压舌板、筷子等一切东西放到孩子的嘴里
事实上孩子根本就不会咬到舌头,这种做法就是画蛇添足。
这2种方法是我们经常会用的错误方法,不但无效还容易误伤孩子!
(请把正确的急救方法告诉你身边的每一个亲人朋友,让更多的孩子受益。)
3
发烧时体温高,病的就严重?非也!
几乎所有爸妈都习惯看体温的高低来判断孩子病情的严重与否,以为孩子发烧的温度高,病得就比较重,如果连续好几天迟迟不退烧也认为是重病,担心的不得了。其实这是一个大写的误解!
指南不能用发烧的温度来判断病情的危重程度!
不能用发烧的天数来判断病情的危重程度!
(注:发热至少5天以上应考虑川崎病)
也不能根据吃退烧药后体温下降的快慢和程度来判断病情的危重程度!
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结合精神状态、呼吸、心跳等,以及是否咳嗽、上吐下泻、出皮疹等症状来做综合判断。
1)6个月以上的儿童,不要单纯靠体温的高低来鉴别病情的危重。
2)3-6个月的儿童,体温达39℃以上(包括39℃)时可判断至少中危。
3)3个月以下的儿童,体温达38℃以上(包括38℃)时可判断为高危。
4)发烧的孩子如果心跳过速,可判断为至少中危。
0-5岁儿童心跳过速的标准
0-1岁1-2岁2-5岁心率>次/分
心率>次/分
心率>次/分4
退烧药仍推荐“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
但不建议两种退烧药同时或交替服用
孩子发烧时,你是不是通常会把美林(布洛芬)和泰诺林(对乙酰氨基酚)一起买回家?而且为了追求退烧效果,经常两种退烧药交替服用,因为“很多医生建议两种交替服用的效果会更好”。
从现在起,不要再这么干了!不要再让孩子同时服用两种退烧药了!(如果有医护人员还建议你两种退烧药同时服用,请自动屏蔽,他可能还没有学习过《指南》。)
知道为什么不再推荐两种退烧药一起交替服用吗?
指南强调虽然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两种退烧药联合或交替服用,退热效果的确比单用一种要好,但孩子的舒适度低,所以不推荐使用!
这种“以人为本”的指导性建议,必须点赞啊!长期以来我们当家长的都只顾着追求退烧的效果,而忽视了孩子的感受!
既然两种退烧药只能用一种,那到底该选哪种呢?
在退烧的效果上,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两种退烧药是一样的。
你要考虑的就只剩一个问题:孩子的月龄。
1)如果是2个月—6个月之内的婴儿,请选对乙酰氨基酚(泰诺林)。
当体温超过38.2℃或因发热孩子出现各种不适状况时,按每次15毫克/每公斤体重服用,两次服药之间要间隔6小时(注意不是间隔4小时哦)。
2)如果你家宝大于6个月,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选哪个都行。
布洛芬按每次10毫克/每公斤体重服用,两次服药之间要间隔6-8小时。
5
所有的物理降温都不再推荐
除了吃退烧药,孩子发烧你还在辛苦地为他温水擦浴?冰敷?酒精擦身?
从今天起,不用再这么辛苦了,因为所有的物理降温最新《指南》里都不推荐使用!原因还是那么的温柔走心:孩子会感觉不舒服。
1)温水擦浴
虽然对降温有些帮助,但会增加孩子的不适感,所以建议不用最好。
2)冰敷
大写的NO!不但不能降温,还会引起孩子打寒颤、起鸡皮疙瘩、哭闹等不适,不推荐使用!(小编儿子第一次发烧时就死活不让贴退热贴,看来小家伙还挺有远见卓识啊。哈哈。我试过把冰凉的退热贴贴在自己的额头上,感觉的确很不舒服。)
3)酒精擦浴
坚决要pass!因为酒精(或白酒)擦浴降温很危险!很容易引起孩子过敏甚至酒精中毒等更严重的状况!
每个当爸妈的都应该知道这个最基本的基本常识。
6
推荐用电子体温计,淘汰传统的水银体温计
传统的就是最好的?
不见得,起码对于体温计来说并不是这样。
早在年10月,中国等92个国家和地区就跟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签署了《水俣公约》,该公约制定了到年逐步淘汰水银器械的目标,其中就包括我们常用的水银温度计、水银血压计等众多产品。此外,该公约还要求各国政府在15年之内关停所有水银矿。《水俣公约》是世界上第一个就水银这种高毒性金属签署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公约。
美国儿科学会也不再建议用水银温度计了,因为它很容易摔碎,造成其中的水银挥发被人体吸入,从而导致中毒。
相比水银温度计而言,数字化的电子体温计是每个家庭更好的选择,既安全测量结果也比较精确。大多数的儿科医生都建议家长选购数字化的电子体温计。
除此之外,耳部红外线体温计也可以选择,除了比较贵,这种温度计还有可能会因为耳道的弯曲或耳屎较多影响测量的精确度,真心不建议购买,当然土豪随意哈!
7
发烧坚决不能捂
不能捂!不能捂!不能捂!!!
重要的事情必须说3遍!
现在的很多爸妈都继承了上一辈的退烧经验,孩子一发烧就赶紧盖被捂汗,你跟孩子多大仇多大怨?过去知识匮乏老辈人不知道捂汗的危害也就算了,作为21世纪的新生代父母,如果还继续愚昧无知,就真的是对孩子不负责任了!
孩子6岁以前,身体的各个器官和神经都没有发育完善,体温调节能力远远比不上大人,捂汗会让孩子体内的热量无处散发,体温不降反升,最终导致热性惊厥、脱水甚至危及生命安全。
指南孩子发烧时,衣服不能穿多,也不能不穿。
穿衣服的多少一定要基于孩子的舒适度,尤其当孩子出汗时,要适当减少衣服,以利于汗液的蒸发。
8
不能用糖皮质激素给儿童退热
不知道什么是糖皮质激素?
不要紧,只要在以后打针的时候问一下医生针管里的药是否含“氢化考的松”、“地塞米松”、“强的松”等糖皮质激素就可以了。糖皮质激素是目前已知最强的抗炎药物,它的退烧机理是通过抑制人体发热中枢而使体温下降,抑制身体发热实际上是抑制了人体的免疫力,经常使用会导致孩子的身体免疫能力下降!所以,《指南》强调不能用糖皮质激素给儿童退烧!真相永远是那么的发人深省!
糖皮质激素≠退烧针
有育儿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xiaoerfare.com/fryy/65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