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编委委员会介绍·第三期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青年编辑委员会于年8月正式成立。经过几轮斟酌,主编审定、学会批复,位才俊从余名候选者中脱颖而出,正式成为《中国有色金属学报》青年编辑委员会成员。
为了充分展示各位青年编委的学术建树,特分期推出介绍专题(每期按照姓氏首字母排序)。希望同各位青年编委一起,为学报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01
陈湘萍
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本科毕业于中国海洋大学,博士毕业于中南大学,南洋理工大学研究员(ResearchFellow),陕西科技大学首批“青年拔尖”人才;主要从事资源环境化工领域研究工作;获陕西省第十四届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EniAward”提名奖、中南大学“拔尖博士校长奖”一等奖等;近5年主持国家自科基金2项、国家水专项子课题1项及陕西省自科基金、陕西省高校科协青年人才托举计划、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青年人才前沿项目等8项国家/省部级课题;担任中国有色金属学会稀有金属分会委员、巴塞尔公约亚太区域中心化学品和废物环境管理智库专家、中国有色金属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智库专家、国家自科基金函评专家、江西省高层次人才项目会评专家等;曾任FrontiersinChemistry客座编辑,现任《中国有色金属学报》中英文版青年编委,NatureEnergy,AdvancedScience,ChemicalEngineeringJournal,EnvironmentalScienceTechnology等权威期刊审稿人;一作/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20余篇(ESITop1%高被引论文3篇,ESITop0.1%热点论文1篇),总被引余次,H-index=16。
02
冯博
教授,博士生导师;年6月毕业于中南大学获博士学位,年7月受聘于江西理工大学;主要从事难处理矿产资源高效利用、矿山生态修复、废水处理等方向的研究。现为江西省双千计划人选,江西省青年井冈学者,江西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江西省高层次人才服务团成员,中国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会员,中国有色金属学会会员,入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国高校矿业、石油与安全工程领域优秀青年科技人才,InternationalJournalofMineralProcessingandExtractiveMetallurgy、有色金属工程等期刊青年编委。近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江西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1项,江西省重大科技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5项,近年来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SCI、EI检索论文60多篇,以第一发明人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4项,获绿色矿山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江西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中国有色金属学会科技进步奖3项
03
胡标
教授,硕士生导师,美国匹兹堡大学访问学者,安徽理工大学“青尖”、“青托”人才工程入选者。年毕业于安徽理工大学获学士学位,年毕业于中南大学粉末冶金研究院获工学博士学位,同年受聘于安徽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目前主要从事铜合金合金、钛合金、镍基高温合金、贵金属等合金的块体和晶界相图的实验测定、热力学动力学计算及热物性质的研究。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青年基金、中国博士后基金、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等省部级以上项目10余项,作为骨干成员参与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多项。目前是安徽省机械工程学会粉末冶金专委会会员,同时担任Intermetallics,J.Chem.Thermodyn.、JAlloysCompd.等期刊审稿人、《中国有色金属学报》青年编委、《粉末冶金材料科学与工程》编委。近年来以第一/通讯作者在Intermetallics、Calphad、J.Chem.Thermodyn.、Int.J.Refract.Met.HardMater.等国际刊物上发表SCI论文3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1部,以第一发明人授权国家发明专利6项。
04
胡海龙
副教授,博士毕业于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现担任《中南大学学报(英文版)》、《中南大学学报(自科版)》与JournalofAdvancedCeramics青年编委,同时担任学科领域里十余个国际期刊的独立审稿人,如ChemicalReviews,CompositesPartB等国际期刊。研究方向:结构陶瓷及其复合材料、功能陶瓷薄膜界面及电子器件制备、高分子复合材料传感与介电储能等功能一体化研究,应用于高超飞行器结构热防护等领域。发表本领域国际SCI期刊论文40余篇,相关研究成果分别发表在NanoEnergy,CompositesPartB,CompositesPartA等国际期刊。国家发明专利10余项。出版《先进结构功能一体化复合材料》专著1部。多次受邀参与国内外学术会议报告,如第二届新材料产业发展大会暨年长沙国际新材料产业博览会先进复合材料分论坛邀请报告(湖南长沙)、ICCM22(22nd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CompositesMaterials,Melbourne,Australia)、首届先进陶瓷高峰论坛(湖南长沙)、国际化学与能源大会(四川成都)、第七届非平衡状态监测国际学术会议特邀大会报告等。曾承担或参与国家、校企类项目总计7项。
05
胡红军
三级教授、博士后,硕士生导师;年毕业于国家镁合金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获博士学位,年受聘于重庆理工大学;目前主要从事材料科学研究工作;现为重庆英才·创新领军人才(教育领域)及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获得重庆市自然科学奖、发明奖、中国有色金属技术奖;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基金(2项)及青年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一等资助、特别资助等省部级项目10多项;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成员,任中国兵工学会压力加工分会会员,中国材料学会镁合金分会青年委员会常委,任期刊《中国有色金属学报》青年编委、《精密成形工程》编委;任科技部科技专家库专家,国家自然基金通讯评审专家,教育部学位中心学位论文通讯评议专家,任四川省、河北省、上海等省市的函评专家;任《MaterialsandDesign》等20个国内外期刊评审人;近年来以第一/通讯作者在JAC等国内外期刊发表SCI论文80多篇,以第一发明人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0多件。
06
胡俊华
年博士毕业于日本静冈大学工学部,现任郑州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河南省特聘教授。担任国家低碳环保材料智能设计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郑州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委员会主任等职务。主要从事有色金属表面工程、锆合金防护、储能电池材料、金属燃料电池方面的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防科工项目、深空探测、火箭军等项目十余项。发表SCI论文余篇,H-index31;英文专著2部,授权专利21项。目前兼任多家SCI期刊的编委和青年编委职务。
07
胡南
高级实验师,年毕业于南华大学资源环境与安全工程学院,获矿业工程博士学位。年至今,受聘于铀矿冶生物技术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目前从事铀矿采冶及相关环境问题研究工作。研究成果“铀矿冶污染地域生物修复技术”和“难浸矿石有用金属矿物微波****关键技术与应用”分别获年度和年度湖南省技术发明二等奖。入选年度湖湘青年英才,年度湖南省人才工程第三层次,年度湖南省科技人才托举工程项目。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6项,作为骨干成员参与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防基础科研重点项目、核能开发项目10余项,目前是铀矿冶生物技术国防科技创新团队核心成员、铀矿冶生物技术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骨干成员,同时担任ChemicalEngineeringJournal、JournalofHazardousMaterials等期刊的审稿人。近年来,以第一/通讯作者在《JournalofEnvironmentalRadioactivity》、《中国环境科学》、《化工学报》等国内外期刊发表SCI论文20篇,以第一发明人授权国家发明专利4件。
08
胡平
年出生,教授、博士生导师;年毕业于北京科技大学获材料学博士学位,现任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材料加工工程系主任;主要从事有色金属材料粉末冶金相关研究工作;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青年教师基金获得者,陕西省高校青年创新团队负责人;入选陕西省高层次人才“特支计划”青年拔尖人才、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陕西省高校“青年杰出人才”、全国有色金属优秀青年科技奖、陕西省冶金青年科技标兵、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优秀青年学者等人才及荣誉称号;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陕西省重点研发计划等各类科研项目16项;目前为功能材料加工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成员,近年来以第一/通讯作者在JMST、MSE-A、NanoResearch等国内外期刊发表SCI论文39篇;以第一发明人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2件;获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排名第二)、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一等奖2项(排名第二)。
09
胡侨丹
上海交通大学材料学院研究员,国家优青,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年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获博士学位;同年进入上海交通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年留校任教。主要从事先进材料凝固理论及同步辐射原位表征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子课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工信部重大专项子课题等20余项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在ActaMater、CommunChem、ScriptaMater、MetallMaterTransA等重要学术刊物发表SCI论文80余篇,出版译著1本。年获得ActaMater系列刊物杰出审稿人称号。担任《金属学报》等期刊青年编委、ActaMetallurgicaSinica(EnglishLetters)等期刊TopicEditor。曾入选湖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计划、上海市人才发展资金资助计划等。获IFAM青年科学家奖和上海市教育系统三八红旗手称号。现任中国材料研究学会凝固科学与技术分会副秘书长、青年工作委员会常务理事和中国金属学会冶金过程物理化学分会委员。
10
胡小武
教授,博士生导师。年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获工学博士学位,同年受聘于南昌大学。从事电子封装微纳连接、废旧电子垃圾贵金属回收及不锈钢高温耐氧化涂层的研究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西省青年重点基金、凝固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博士后基金等十余项国家、省部级课题。年入选江西省青年井冈学者,年入选江西省杰出青年人才,兼任江西钨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外部董事。于-年在美国西北大学机械工程系LeonM.Keer院士课题组进行访学。担任江西省机械工程学会焊接分会理事、《中国有色金属学报》和《有色金属科学与工程》青年编委。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RenewableEnergy、InternationalJournalofHydrogenEnergy、JournalofEnergyStorage、MaterialsScienceandEngineeringA、JournalofAlloysandCompounds、MaterialsCharacterization、MetallurgicalandMaterialsTransactionsA等国内外期刊发表学术论文余篇,SCI收录8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6项。
11
黄华贵
教授;年毕业于燕山大学获工学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至今。目前主要从事金属层状复合材料制备相关研究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面上项目、青年基金项目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以及省部级科技计划和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等项目11项,作为骨干成员参与完成国家基金重点项目2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1项,主持承担企业委托项目20余项。现任燕山大学科学技术研究院副院长、燕山大学高端装备产业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同时担任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塑性工程分会委员、中国材料研究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理事、上海市有色金属学会铝基复合材料分会委员,JMPT、中国有色金属学报中英文版、复合材料学报等期刊的审稿人,以及中国有色金属学报(中文版)、精密成形工程青年编委和中国冶金编委等角色;近年来以第一/通讯作者在JMPT、MaterialDesign、TransactionsofNonferrousMetalsSocietyofChina等国内外期刊发表SCI论文60余篇,以第一发明人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3件
12
黄剑莹
福州大学石油化工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年毕业于厦门大学获博士学位。主要从事材料表面改性、分离过滤等方向研究。主持科研项目10余项,其中国家级项目3项,省部级项目2项。在EnergyEnvironSci、AdvMater、AdvFunctMater、Small、JMaterChemA等期刊发表论文余篇,ESI高被引论文20余篇,引用余次;申报专利50余项;-连续2年入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榜单、福建省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B类)。担任SCI期刊Materials编辑(TopicEditor)、SCI期刊Crystals编委。
13
霍文燚
南京林业大学机械电子工程学院上岗副教授。年、年于辽宁工程技术大学获学士、硕士学位,年于东南大学获博士学位,于韩国Pohang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POSTECH)联合培养。年1月至今任南京林业大学机械电子工程学院上岗副教授。主要从事高性能金属材料研究。兼任中国有色金属学报、TransactionsofNonferrousMetalsSocietyofChina、Tungsten青年编委,并担任SurfaceandCoatingsTechnology等多个SCI期刊审稿人。年入选江苏省“科技副总”项目。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重点研发计划、江苏省产学研联合创新资金等研究工作。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身份于ScriptaMaterialia、MaterialsScienceandEngineering:A、AppliedPhysicsLetters等SCI期刊发表论文8篇。
14
姜雁斌
教授;年7月毕业于中南大学材料学院获学士学位,年7月毕业于清华大学材料学院获博士学位;年7月至年3月在北京科技大学任博士后、副研究员,年4月至今受聘于中南大学材料学院。主要从事金属层状复合材料、高性能铜合金设计与高效短流程制备加工新技术、难加工金属材料强韧化技术等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军口配套等5个项目,作为骨干成员参与国家“”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计划等7个项目和11个企业合作项目;目前是粉末冶金国家重点实验室成员和中国材料研究学会会员,担任MaterialandDesign、JournalofAlloysandCompounds、JournalofMagnesiumandAlloys、MaterialsScienceandEngineeringA等期刊审稿人和《中国有色金属学报》的青年编委。近年来以第一/通讯作者在ActaMaterialia、JournalofAlloysandCompounds、MaterialsScienceandEngineeringA等国际权威杂志上共发表SCI、EI收录的学术论文40余篇,以第一发明人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1件,参编著作1部,获省部级科技一等奖4项和全国有色金属优秀青年科技者。
15
蒋文明
博士/博士后,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年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获博士学位,年于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后出站,年受聘于华中科技大学材料学院;目前主要从事镁、铝合金及其精密铸造成形技术、3D打印快速铸造技术、铸造固体废旧物再生利用技术等相关研究工作。担任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铸造分会消失模铸造与V法委员会常务副秘书长、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半固态加工学术委员会委员等,入选江苏省科技创新(双创)人才。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青年项目)、航天科学技术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面上资助)等科研项目2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余篇,其中SCI论文60余篇。申请/授权发明专利26项,参编著作4部。担任国际SCI期刊《TransactionsofNonferrousMetalsSocietyofChina》、《JournalofCentralSouthUniversity》和《ChinaFoundry》青年编委、国际SCI期刊《Metals》客座编辑、《中国铸造装备与技术》杂志编委、《有色金属科学与工程》和《特种铸造及有色合金》等杂志青年编委等。
16
蒋小松
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年毕业于同济大学获博士学位。年到西南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工作,主要从事粉末冶金、金属基复合材料与异种材料连接技术研究,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四川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RDProjectsFundingfromtheResearchCouncilofNorway、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项目(一等)和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11批特别资助项目等纵向项目10项,近三年主持材料分析、材料检测、材料组织表征分析、材料界面微观检测和材料研发等企事业单位委托横向项目10余项。目前已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在Carbon,CompositesPartA:AppliedScienceandManufacturing,CompositesPartB:Engineerin,MaterialsScienceEngineeringA,Journalofalloysand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xiaoerfare.com/bbfs/99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