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艾灸
刮痧
经络
穴位
养生
调理
健康
发热恶寒,即发热怕冷,为感冒、伤寒、温病等多种外感热病的常见症状。一般先见恶热,继而发热,发热后恶寒即减轻,亦有已发热而仍恶寒者。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云:“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发热恶寒为太阳表证的主要症状,治以解表为主。亦为劳倦内伤的常见症状。《张氏医通·诸伤门》云:“劳倦所伤,寒温不适,身热头痛,自汗恶寒,脉微而弱,黄芪建中汤。”
发热恶寒,可艾灸以下穴位。
灸疗方案
艾灸穴位:天突、大椎、定喘(双)、风门(双)、肺俞(双)、厥阴俞(双)、膏肓(双)、至阳(双)、脾俞(双)、肾俞(双)。
操作规程
艾条温和灸:每穴每次灸10~15分钟,每日灸1~2次。
艾炷隔姜灸:每次选用2~4个穴位,每穴灸5~7壮,每日灸1次,重症可每日灸治2次。
主治:发热恶寒,头痛,鼻塞流涕,咽痛,咳嗽,痰黄白色或黄色。
穴位详解
一、天突
此穴在颈部,当前正中线上,胸骨上窝中央;
所属经脉为任脉;
主调病症为:咳嗽,哮喘,咯血,喉痹,失音,呕吐,呃逆,噎膈,瘿瘤等。
穴位图
二、大椎
此穴在后背正中线上,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所属经脉为督脉;
主调病症:发热,疟疾,中暑,感冒,气喘,癫狂,癫痫,骨蒸潮热,盗汗,脊背强急,项强,肺结核,支气管炎,颈椎病,头痛,小儿惊风,痤疮。
穴位图
三、定喘(双)
大椎旁开0.5寸。(此穴为双穴,左右各一);
所属经脉为经外奇穴;
主调病症有:哮喘,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百日咳,落枕,肩背痛。
穴位图
四、风门(双)
此穴在背部,当第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此穴为双穴,左右各一);
所属经脉为足太阳膀胱经;
主调病症:伤风咳嗽,头痛发热,胸背彻痛,肩膀酸痛,项强,痈疽发背等。
穴位图
五、肺俞(双)
此穴在背部,当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此穴为双穴,左右各一);
所属经脉为足太阳膀胱经;
主调病症有:肺经及呼吸道疾病,如咳嗽,气喘,咯血,骨蒸潮热,盗汗,及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炎,肺结核,荨麻疹,皮肤瘙痒症等。
穴位图
六、厥阴俞(双)
此穴在背部,当第4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此穴为双穴,左右各一);
所属经脉为足太阳膀胱经;
主调病症:咳嗽,胸闷,呕吐,失眠及风湿性心脏病,心动过速,心律不齐,心绞痛,肋间神经痛等。
穴位图
七、膏肓(双)
此穴位于人体的背部,当第四胸椎棘突下,左右四指宽处(或旁开三寸),肩胛骨内侧,一压即疼。(此穴为双穴,左右各一);
所属经脉为足太阳膀胱经;
主调病症:咳嗽,气喘,肺痨,健忘,遗精,完谷不化。
穴位图
八、至阳(双)
此穴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7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所属经脉为督脉;
主调病症:胸胁胀痛,脊强,腰背疼痛,黄疸,胆囊炎,胆道蛔虫症,胃肠炎,肋间神经痛,咳嗽,气喘,肝炎,疟疾等。
穴位图
九、脾俞(双)
此穴在背部,当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此穴为双穴,左右各一);
所属经脉为足太阳膀胱经;
主调病症:1.消化系统疾病:脘腹胀痛,胸胁支满,呕吐噎膈,胃溃疡,胃炎,胃下垂,胃痉挛,胃扩张,胃出血,神经性呕吐,消化不良,肠炎,痢疾,肝炎;2.其它:贫血,进行性肌营养不良,肝脾肿大,慢性出血性疾病,肾下垂,月经不调,糖尿病,肾炎,小儿夜盲,荨麻疹等。
穴位图
十、肾俞(双)
此穴在腰部当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此穴为双穴,左右各一);
所属经脉为足太阳膀胱经;
主调病症:遗精,阳痿,遗尿,溺血,泄泻,头昏,目眩,耳鸣,耳聋,虚喘,月经不调,赤白带下,痛经,水肿,腰痛,肾炎,肾盂肾炎,支气管哮喘,坐骨神经痛,神经衰弱等。
穴位图
版权声明: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处理。
您的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xiaoerfare.com/xefr/91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