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联合日报」小儿夏季热多见于1—3岁的小儿,祖国医学称为“疰夏”。本病有明显的季节性,每在夏季发病,发病原因多为小儿体质娇嫩、脾胃虚弱、气阴不足,在夏季炎热的环境中感受温热之气而致(现代医学认为系患儿体温调节机能不健全所致)。
本病表现为持续发热(体温39-40℃),口渴、尿多、汗少,起病缓慢,有夜热早凉,也有早热暮凉,部分病例伏地而卧。患儿因持久发热,机体抵抗力减弱,往往容易导致合并感染,故应引起医务人员和病孩家长的重视。
现代医学对小儿夏季热尚无特殊疗法,故应发挥中医中药的优势,及时予以中药治疗。笔者常将小儿夏季热分为两种类型辨证论治,效果良好,一般服药5-7剂后即可治愈。
暑热挟湿挟滞型:夏季持续发热,体温常在39℃以上,肢体无力、胸闷不适、懒于说话、食欲差、大便溏薄、舌尖赤、苔白腻、脉滑数。治宜清暑解热,健脾化湿。
处方: 荷梗6克、薄荷6克、连翘6克、银花8克、藿香6克、青蒿6克、甘草3克,水煎两次,合并药液,分数次温服,每日一剂。
暑热炽盛型:夏季持续发热,午后体温更高,常在39-40℃之间,心烦自汗,口渴喜冷饮,小便量多,疲乏,消瘦,舌红,苔黄,脉洪数。治宜消暑泄热。
处方: 生石膏10克,知母6克,甘草6克,滑石10克,薄荷6克,竹叶6克,麦冬6克,水煎两次,合并药液,分数次温服,每日一剂。
梁兆松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xiaoerfare.com/xefr/132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