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来,成都的居住形态和居住体验不断演进,但独属于成都的精神内涵仍以不同方式延续。
你无法不爱这座城市。
年,横在满城与皇城之间的最后一堵城墙——西御街口至羊市街口(东城根街)的满城东垣——被推倒。
被人为割裂成少城和大城的成都,从此真正完成了城市空间的融合。
百年前成都老城墙
作为清康熙五十三年(年)重建的供满蒙族文官武员及其家眷生活的内城,满城已如般“孤岛”存在了近年,汉人不得入内几乎是一条约定俗成的铁律,整个城市的居住空间也因此呈现“满汉割裂”的格局。
图片截自《“再见少城”——成都“少城”片区城市空间及其变迁研究》
满城内交通要道共两条,由南北走向的8条官街串连东西走向布局32条兵丁胡同,空间上呈鱼骨形态向东南侧倾斜,民宅仿照京师胡同修筑,具有极强的北方四合院特征,大门直接开向街巷,院落封闭,利用敞厅、天井等通风采光。
为适应成都的气候条件,墙体为木质装板夹泥墙,屋顶坡度多为六、七分水,屋顶还设有阁楼,起保温、隔热兼顾贮藏等作用,长长的檐廊也可以满足阴雨天的生活与劳作。
满城民居,兼具京城和蜀地建筑特色,是当时和现在成都独特的风景。
满城内成片的传统民居
大城的民居却截然不同——当时成都还是一座河道遍布的水城,人们临水而居,最常见的建筑是吊脚楼。
年成都老东门府河边“吊脚楼”民居
图片来源于成都方志
这些民居大多承袭了先秦时期就流行的“一楼一底”干栏式建筑风格,临水而筑,一端紧靠岸体,另一端则依托河滩砌筑的砖(石)柱支撑悬空而起,成为“江上楼,高枕锦江流”的独特景观,或前店后屋,或下店上居,有些人家屋后还有一个天井,厨房和厕所都设置在这里。
年之后,随着满城东垣的拆除,成都城市格局,在开始悄然嬗变。
变化首先出现在财富和权力阶层,公馆类居所开始在成都流行。
公馆及历史建筑分布图
公馆流行的原因很复杂,除开皇城与少城之间的联系相融以外,还受到西方教会在成都所建的学堂、医院等西式建筑等的影响。
《四川建筑志》记载:
“民国前期,成都实行防区制,由三军共管。其时,省内军政官员多在此修建公馆,形式各异,建造讲究,设计手法以传统组合式四合院较多,公馆内按轴线设前座、中座、后座,细部装饰有西洋风格。次为园林式公馆,此种形式盛行于20世纪20-30年代,为公馆建筑中西化程度较高的一类。”
前者一开始集中在少城和皇城内,后又往东郊及华西坝一带迁移,比较有名的为杨森公馆、李家钰公馆、刘存厚公馆等等;后者则分布于远郊,例如大家熟悉的安仁的刘氏庄园。
李家钰公馆
毗邻四川省总工会,是座中西合璧的三层砖结构洋楼,虽然已有近百年的历史,仍能看到楼层间横梁上精美的雕花。微微上翘的屋檐以及屋顶的瓦片都有浓浓的中式特色;而彩色的玻璃窗、圆拱型的大门和拱形石质窗台,则洋溢着西式风情
刘存厚公馆
罕见的修在皇城北侧的公馆,毗邻文殊院,最初是德国驻成都领事署所在地,后为四川军阀刘存厚寓所,有所扩建。公馆附属花园,俗称“北园”,是上图所示的典型的中式花园
刘氏庄园
位于大邑县安仁古镇,为刘文彩和刘文辉两兄弟所有,和上面建于皇城周围的公馆不同,这两大公馆占地极广,南北相望,建筑群俯瞰青砖黛瓦,立面和门窗均采用西方建筑元素,但内部结构依然是传统穿斗结构,是当时那个年代中西建筑文化融合的典范。
抗战爆发后,成都作为大后方中心,迁入了大量机关、工厂、学校和避难人口,仅年,成都市区人口就已达到46.32万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约2.63万人,是当时人口最稠密的省会之一。
为解决市民居住需求,经次省务会议通过,划定城外东南近郊望江楼四川大学至华西大学一带为成都新村,占地约亩,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华西坝。
而这里的主要居住形态是——“里弄”。
直至上个世纪80年代,里弄依然在成都广泛存在
里弄,上海方言,在空间形态上和胡同相似,“弄”即“巷”,“里”则是“弄”两侧的分支,空间形态呈“鱼骨状”,建筑形态则结合了欧洲联立式住宅和中国传统三合院和四合院元素。
华西协和大学教学楼老照片
华西坝里弄的形式和上海等地的里弄相似,但又不尽相同。
由于土地廉价,华西坝的里弄更多采用单层的四合院或三合院作为其单元形式,建筑风格亦中亦西,更带有一些四川民俗风情。
华西坝老建筑上的屋脊神兽图源华西都市报
年的《大地周报》描述:
“多少富有罗曼蒂克的味道,而且更显得十分洋化;这儿的钟楼,洋房,草坪……总是那样富有吸引力”
年出版的第二期《龙门阵》里,李祖桢先生也写到:
”洋教士、洋婆子、洋娃娃一把逍遥椅坐在草坪上,看书报、晒太阳,真够惬意……“
华西坝,不仅是当时文教界的天堂,也是中国西南乌托邦般的存在。
华西坝的熊猫
怀德堂
医院
虽然华西坝新村建设在年就开始征地筹建,但由于战时资金、工人缺失严重,因此建设进度缓慢,直到解放前夕,新村第一期工程及大街小巷路面才初步形成,市政设施和房屋建设仍在进行。
彼时,整个城市的建成区如下图所示,大城之外,除华西坝,人们还集中在茶店子、驷马桥、双楠等区域,城区沿主干道向外扩散。
年成都建成区
新中国成立后,成都的居住体系便很快进入下一阶段——新村职工宿舍。
年6月,市人民政府为迅速改善市区内皇城坝、御河边等处搭棚栖息的劳动人民的居住条件、拓宽人民南路广场,首次在青羊宫、通锦桥两处征地29.30亩,由国家投资,兴建劳动人民新一、二村。
年至年,又在曹家巷、东郊莲花村、南郊洗面桥、北郊肖家村等处征地修建居民点,就地安置无房市民、老人和贫困户。
新中国初期成都新村
此外,市内的企业、机关、工厂等也开始修建自己的员工宿舍。
年铁道部第二工程局首先修建职工宿舍,此后石油管理局、东郊工业区一些企业、成都铁路局等企业则相继在府青路、建设路、二仙桥及火车北站等地兴建员工住宅。
新中国初期成都大型企业、大专院校居住区分布情况表
这是成都不可磨灭的工业时代记忆,战后工业、学校、商业等等瞬时兴起,城市空间已突破原有城垣之限制,教育向南发展,商业中心由商业场转至春熙路,而工业不断往东拓展。
国营红光电子管厂二仙桥机车厂员工宿舍东郊工业区这个时期,东郊的住区建设受苏联影响深远,开放式的住宅区不设围墙,格局呈街区式,居住区大多是依托工厂、政府机关等背景涌现的职工宿舍和单位大院,户型简单,功能单一。
年代左右,成都开始实行单位分房制度,中心城区居民大多居住在由两端通风的走廊串联一些房间的筒子楼里,大家共用厨房和厕所。
80年代的老成都筒子楼
年代初期,伴随住宅改革制度的全国化推进,成都房地产市场在短短几年内,发生了从无到有的根本转变,并延伸出桐梓林、双楠等高端住区。
年,中央花园、交大花园、皇家花园、名流花园等“五大花园”相继走上商品房市场,受到大批购房者青睐。
它们拥有合理的住区规划和户型优势,对于久住于单位分房和筒子楼的成都人来说,是一种完全不同的居住体验。
五大花园——图源网络
此后,成都的商品住宅遍地开花,城南则是各大开发者必争之地。
年后,人们耳熟能详的几大高端住区相继开盘,锦绣花园、桐梓林大院、银都花园等项目集中爆发,楼栋以5-7层的洋房为主,土地的低密属性则奠定了成都小区园林发展的基础。
年,置信的加入则像“鲶鱼”一般,将成都的洋房市场提高到更高层面。
锦绣花园
在当时全市平均工资只有元/月的年代,锦绣花园开出了0元/㎡的住宅天价
置信·双楠谊苑
成都商品房历史上第一个花园洋房,打出了先造景、后建房”的住区规划建设理念
随着诸如华润、万科、华侨城等大型品牌开发商入蓉,更新潮的居住观融入成都人生活中。
华润·翡翠城
位于东湖,占地超亩,是成都首个超大型地产项目
万科·城市花园
万科进入成都后的首个作品,择址城东狮子山,天然的丘陵地貌配合万科情景花园洋房的特征,至今仍是其代表作之一
高层建筑也开始迅猛发展,成都的天际线随之改变。
年和8年成都高层化发展前后天际线对比
8年年末,电梯豪宅争相开盘抢夺市场,紫檀、华敏·世家花园、中海·城南1号、龙湖·世纪峰景、合景泰富·誉峰、新鸿基·悦城等项目,沿天府大道一字排开,贴身肉搏。
中海城南一号
龙湖·世纪峰景
一系列新潮又高贵的名词开始出现在成都人的置业视野中:建面-平的大平层、顶层摩天豪宅,PENTHHOUSE、空中复式别墅、首层亲地别墅……从这些眼花缭乱的名词中,一个特大中心城市的影子开始浮现。
除开住宅本身的形态以外,立面、园林打造和物业服务也成吸睛的要素。
“Art-Dero风格的建筑外墙、白麻石全干挂石材、贴金穹顶、皇家园林、天然氧吧、空中泳池、酒店式私享服务……”一次又一次刷新着成都人的居住理念。
合景泰富·誉峰入户大堂
华敏·世家花园
年,成都地铁2号线正式开通,成都的地铁交通格局正式打开了“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的关窍,居住板块迅速扩大,与地铁相关的居住空间形态成为成都人新宠。
9年以后的今天,“地铁上盖”物业已经在整个成都遍地开花。
按照官方公布的数,截至目前,成都地铁总里程已达.5公里,共13条线路,座车站,46座换乘站。
年3月,成都首个TOD项目陆肖站开工,到年底正式上市,为成都TOD住宅建设和规划提供了一套模版。
陆肖站效果图
陆肖站TOD实景图
除开随交通枢纽聚合的住区以外,城市更新的声浪也越来越高。
典型的案例便是猛追湾,在这里,城市的老去并不是不可逆的。
城市的新旧元素以奇妙的方式融合
望平坊改造前后对比
滨河带改造前后对比
年来,成都的居住形态不断演进,但独属于成都的精髓仍以不同方式延续:
早先的院落元素在多层和高层住宅中仍被频繁运用;随着技术提高,穿斗式木结构被代替,但雕花、坡屋顶仍在现代建筑中出现,形成新中式风格。
绿城·凤起潮鸣
麓湖生态城
武侯金茂府
人居九林语
新希望D10
万科天府锦绣
蔚蓝卡地亚
这些变化,在年中被精彩的演绎出来,成为当前城市居住风格百花齐放的底蕴所在,也体现在成都人由来已久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中。
这样一种源于居住和生活层面的自信,让人无法不热爱成都。
参考文献:
《成都市志·房地产志》
《成都城市居住空间演变研究》
《旧居住区居住形态变迁及环境更新设计研究——以成都为例》
《近代成都城市空间专心研究(-)》
《华西坝与近代成都城市变迁研究(-)》
《成都市近代居住建筑保护现状研究》
《成都市近代公馆建筑形态研究》
《成都市居住空间结构演变下的居住情景研究》
《巴蜀建筑史——近代》
《再见“少城”——成都“少城”片区城市空间及其变迁研究》
*贴片广告*
————推荐阅读点击获取▼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