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推拿是运用中医学理论和临床知识,研究用手法作用于小儿体表穴位,预防和治疗儿科常见疾病的一种常见手法。适用于0-12岁的小儿,但以5岁以内小儿推拿效果较好,婴幼儿尤为适宜。
小儿推拿的常见适应症:感冒、发热、咳嗽、哮喘、腹泻、疳积、腹痛、腹胀、脱肛、呕吐、便秘、暑温、麻疹、佝偻病(五迟、五软)、口疮、牙痛、遗尿、尿闭、夜啼、惊风、痿证(小儿麻痹后遗症、臂丛神经损伤、腓总神经损伤、重症肌无力、进行性肌营养不良、脑瘫等)、肌性斜颈、屈光不正(近视、远视、斜视等)、桡骨小头半脱位、髋关节半脱位等。
小儿推拿常用手法:推、拿、按、摩、揉、掐、摁、运、捣、搓、擦、刮
穴位主治有何效果呢?
相当多穴位都聚结在两手,正所谓“小儿百脉汇于两掌”开天门、推坎宫、揉太阳、揉耳后高骨为小儿治外感常用四大手法,其功用是疏风解表,宣肺利窍,通阳固表。大多时候主治外感表证,发热、恶寒、无汗、头痛、或容易感冒的患儿。
如:
迎香主治:感冒、鼻塞流涕、鼻炎;
人中主治:神昏、抽搐;
百会主治:惊风、夜惊、头痛、遗尿、脱肛;
风池主治:感冒、头痛、发热、颈项强痛;
天突主治:痰壅气急、咳嗽、喘促;
膻中主治:痰鸣、咳喘、胸闷、吐逆;
腹(腹阴阳)主治:厌食、腹泻、腹痛、呕吐、腹胀、疳积、便秘;
天枢主治:腹泻、痢疾、腹痛、食积、腹胀、便秘;
肩井主治:感冒、发热、气血不通等。
大椎主治:外感发热、项强、咳嗽、咽痛;
肺俞主治:发热、咳嗽、喘促、胸闷等;
脾俞主治:本穴用于治疗中焦脾胃失调引起的诸证,常与捏脊,摩腹,按揉足三里等法合用;
脊柱(脊)主治:疳积、腹泻、腹痛、厌食等一切先后天不足之症;
龟尾主治:腹泻、便秘、脱肛、遗尿。本穴作用比较平和,重在调和;
好啦,穴位主治了解了大概,那么经络主治又有何效果呢?
脾经主治:体质虚弱、食欲不振、肌肉消瘦、腹泻、便秘。本穴为治疗小儿脾胃功能失调最常用手法之一,常与摩腹,揉中脘,运内八卦,揉板门等合用。
肝经主治:目赤、惊风、烦躁、口苦、咽干、头晕、耳鸣。
心经主治:高热、惊剔、无心烦热、口舌生疮、夜啼。
肺经主治:感冒、发热、咳嗽、喘促等。本法主要用于治疗呼吸系统诸病。
肾经主治:遗尿、盗汗、脱肛、便秘、腹泻、先天不足、久病体
大肠主治:脱肛、便秘、腹泻、腹痛。本穴主要用于治疗消化系统疾病。
小肠主治:小便赤涩不利、遗尿、尿频、癃闭、口舌生疮。
肾顶主治:本穴为治疗汗证效穴,可收敛元气、固表止汗
四横纹主治:腹痛、腹胀、疳积、消化不良
小横纹主治:腹胀、疳积、消化不良、口疮、咳嗽等。
板门主治:呕吐、呃逆、腹胀、厌食、疳积、口疮。
内八卦(内八方)主治:调理气机,顺运偏于理气;逆运偏于降逆。
小天心主治:惊风、抽搐、口疮、夜啼、小便短赤。
手阴阳主治:平衡阴阳、调和气血、行滞消食。
天河水主治:五心烦热、口燥咽干、口舌生疮、夜啼、感冒发热、头痛、咽痛。主要用于热证,清热而不伤正气。
今天的健康普及知识到此结束啦,小儿推拿作为治疗小儿感冒的常用治疗手段,其效果显著,且受广大人民群众欢迎。南海怀仁国医堂与您一起为孩童保驾护航。
详情请咨询客服电话-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