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发高烧“烧到抽筋”了,其实这种现象并不少见,多发生在部分儿童幼儿期,不少年轻父母或者长辈看到小孩出现这种现象,往往心如急焚:掐人中;把自己手指或者各种异物塞进小孩正在抽筋中的嘴巴;小孩抽筋停止了,自己手指被咬到流血了,更有甚者,小孩因为家长这种操作方式误咬到自己嘴唇流血了,甚至牙齿被撬烂了…等等等等,最后折腾了一番,医院了,还要感慨到:“幸亏我这样做,否则…”。。。但这种做法,真的正确吗?
首先我们要了解小孩这种现象叫什么:
医学上,这种现象叫热性惊厥:
定义:一般发生在上呼吸道感染或其他感染性疾病初期,体温上升过程中大于38℃以上出现,但需排除颅内感染和其他导致惊厥的器质性或代谢性异常。
特点:幼儿期(6月—3岁较常见),多发生在感染初期,体温上升期,多在24-48小时内出现,有可能在这段时间内出现二次抽搐(抽搐时间多为短暂,一分钟或数分钟)。一般小孩发生热性惊厥缓解后,精神、行动自如,无意识障碍。
病因及发病机制:
其生物学机制不明,但有三大相关因素:
(1)未成熟脑:髓鞘形成过程,过多神经元消亡,突触间联系不完善。(专业语太多,家长们只需简单了解成:小孩神经系统发育暂未完善就好)
(2)发热:以病毒感染最常见,但也可合并细菌感染。70%以上与上呼吸道感染有关,其他伴发于出疹性疾病,中耳炎,下呼吸道感染以及疫苗接种或非感染性疾病(如出现腹泻等胃肠性相关良性惊厥)。发热(>或=38.5℃)为触发因素。
(3)遗传易感性:家族中有热性惊厥史。
临床表现:分两型:单纯型热性惊厥,复杂型热性惊厥
如何鉴别:
单纯型热性惊厥:
1.占热性惊厥的70%(意思是较常见),
2.起病年龄:6个月到5周岁,
3.发作形式:全面性发作,
4.惊厥时间:多短暂,<10分钟,
5.一次热程发作次数:仅1次,偶有2次,
6.神经系统异常表现:无,
7.惊厥(抽筋)持续状态:少有。
复杂型热性惊厥:
1.占热性惊厥的30%,
2.起病年龄:<6个月,6个月到5周岁,>5周岁,(都有)
3.发作形式:局部性或者全面性发作,
4惊厥时间:时间长,>10分钟,
5.一次热程发作次数:24小时内可反复多次,
6.神经系统异常表现:可无,也可有表现,
7.惊厥(抽筋)持续状态:较常见。
了解到热性惊厥的特点,那在小孩出现热性惊厥时,家长应该怎么做呢?
(1)首先声明:文中开头提及的家长在小孩抽搐时的急救措施都是错误的!!(掐人中的做法在出现晕厥的病人中实施也许是正确的,但小孩在抽搐中,肌肉处于痉挛状态,家长多余的做法往往会误伤小孩。)
(2)而家长也许会说,以前有种说法是:撬开小孩的嘴巴,往小孩舌头中间塞瓷羹或者手指,压舌板防咬伤?早两年有文献指南已提出这种急救措施也是错误的!小孩肌肉痉挛时,不会自顾自地咬自己舌头,反而家长着急,往痉挛中的小孩嘴巴中放任何异物,小孩一受外界刺激,自我保护反应作用下,痉挛反应加强下更容易咬伤舌头。
(3)家长会问:那我看宝宝抽筋太可怕了,我要捉住他手脚,使劲揉揉按摩,让他抽筋停止,对吗?
抱歉,这做法也是错误的:小孩抽搐时,肌肉处于痉挛状态,任何的外界刺激,都会有可能加重他肌肉痉挛的表现,而且很大可能因为家长的暴力限制小孩的手脚而不小心让小孩受伤。
那么,正确的做法到底是什么呢?
有种说法叫做:往往不作为才是最好的作为。
假如小孩在家中因高烧出现抽搐,
(1)家长应该把小孩放在相对平坦的地方(如床上),颈部可垫小枕头防止磕碰,
(2)然后把小孩头侧到面向自己的一边(有利于观察小孩抽搐时的情况,另外孩子抽搐过程中有可能出现口中分泌物增多,把头侧一边有起到防止窒息的作用),(期间千万别压制小孩抽搐痉挛的四肢,别往口中放异物,无需按压人中)
(3)最后等小孩抽搐停止,(往往单纯热性惊厥小孩抽搐持续时间短,缓解后清醒或者安睡),若测体温是有高热,需降温处理(喂服布洛芬或对乙酰氨基酚混悬液),若宝宝在安睡状态或喂药困难,也可塞退热栓对症退热处理,医院做进一步检查和观察(谨防出现二次抽搐)。
(宝宝在出现热性惊厥前往往会发热,家长应及时监测体温,若体温高于38.5℃,应在家中及时对症退热处理)。
急救过程中千万不要紧抱着小孩,或者使劲掰开小孩子正在处于痉挛状态的手脚,也不要乱塞异物进嘴巴。谨防二次伤害。。。
另外,宝宝出现发热,在家中千万别捂被窝“焗汗”哦。
————————————————————————
图源:网络
文献主要参考:儿科学第八版
专业指导:李医生
编辑:雷医生
扫一扫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xiaoerfare.com/fryy/60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