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考大家
你们知道怎么回事吗?
这个小朋友的情况,我诊断为食积发热的问题。食积发热的原因
食积是因小儿喂养不当,内伤乳食,停积胃肠,脾运失司所引起的一种小儿常见的脾胃病症。临床以不思乳食,腹胀嗳腐,大便酸臭或便秘为特征。食积又称积滞。
物质条件的改善和家长的宠溺让小朋友们能够随时吃到营养丰富的食物,适量的食物能够给小朋友提供足够的营养,然而过多的食物不仅会令他们无法及时地消化吸收反而给胃肠道造成较大负担,没有吸收的都是“垃圾”,它们在胃肠道滞留难以消导而郁而发热。
儿童处于一个生长发育的过程,形体未充,稚阴稚阳,胃肠道功能尚未发育成熟,而容易导致生病后又没有足够的正气抗邪外出,脏腑娇嫩更容易发生传变。加之现在很多小朋友爱宅在家活动,运动量减少,喜食生冷油腻食物且摄入过多,使得孩子患食积发热的概率大大增加。
食积发热临床表现
1、发病前常有诱因,如因近期暴饮暴食,过食生冷刺激食物,或食入较多的肉类食物。
2、腹部胀闷不适,小朋友可能会有腹胀,小肚子比平常更圆鼓,可能同时伴有腹痛,或者放屁较正常更频繁。
3、食欲不振,甚则厌食,严重者可出现进餐后脘腹胀满、恶心呕吐。
4、口臭严重,因为食物难以消化,在胃肠道内滞留发酵,加之排便欠通畅而使难闻的味道从口腔而出。
5、大便常表现为便秘,又干又硬,难以排出。
6、“胃不和则卧不安”,患者胃肠胀闷不适则影响睡眠,热扰于心可出现烦躁夜眠不安。
7、舌苔较前增厚,白腻。
调理食积发热
节制
饮食
明白了导致疾病的原因之后,我们应该尽可能地避免类似的问题,减少给小孩喂食过多的食物造成消化道负担。
容易引起积食的食物,主要是以下几类:肉类,奶类,不容易吸收的面食,或者粘、腻、甜的食物,冰激凌和碳酸饮料等冷饮。
易消化的面食、粥类就是很好的选择,例如面汤、小米粥、大米粥、面包、馒头等。
小孩的食积发热说到底是家长的教导与喂养问题,“三分饥与寒”是祖辈延续至今的育儿名句,自有其依据和可行性,教导小孩节制饮食的“防”甚至比给用药的“治”更为重要,所谓“治未病”正是如此。
小儿
推拿
这里给大家举一个临床病案病例刘某,男,2岁。10月24初诊,发热1天,昨天吃饺子、鸡肉过量,午后发热,夜间体温39℃,不咳不流涕。腹热胀痛,未大便,呕吐1次,呕吐物为不消化的食物,不思进食,烦闹不眠,面色黄,舌红苔薄黄腻,指纹紫滞,腹胀拒按。
诊断;食积发热。
治则:清热消食导滞。
取穴:八卦、清脾胃、六腑、清大肠。
复诊,昨天推后热退,未呕吐。大便1次,色黄量多,有未消化的食物残渣,气味臭秽,便后患儿不哭闹能安睡,仍不愿吃饭。
改穴治疗:八卦,清胃,天河水,四横纹。
三诊,推后未吐泻,能吃稀饭饼干,腹软不胀,精神活泼。
取穴:八卦,清胃,天河水,以巩固疗效。
慎用
药物
大多数妈妈遇到发热就使用退热药,不会辨证,妈妈们记住,退热药大多性寒,过于快速使用寒凉药物不仅不能帮助体内的正气抗邪外出,反而抑制体内的正气,无疑是当头棒喝,容易引起两个结果:热势反复或者表现为无热,但小孩的舌苔结满了厚厚的一层,实际是因为更加加剧了脾胃的受损;更有甚者,正气虚弱,脾胃受损,无力再化生气血,邪气趁势而入,引发变证,这时候的变证就更加棘手了。
小儿脏腑本就娇嫩,过多的药物对他们来说是极大的负担,小孩的生长发育则受到极大的影响。如出现食积发热可以用些消食导滞的药物,主要有下列几种常见的药物:如常用的小儿七星茶,保和丸等具有消食导滞成分的成药及单味鸡内金研末服用等方法。
不要给孩子吃太多不要轻易去伤孩子的脾胃阳气不要随便把进补口服液当饮料喝不要过度吃寒凉的冰酸奶,雪糕,水果
不要把孩子脾胃这个灶头给泼凉了。
___想跟随名家学习中医精华与名老中医交流者可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