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发热是儿科中经常可见到的症状
多数病情不严重的儿童可依赖良好的护理恢复
发热是机体疾病反应的最常见信号。引起发热的原因很多,临床上大致可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类。依据热度的高低,可分为低热(37.5°C—38°C)、中等热(38.1°C—39°C)和过高热(41°C以上)四种。高热可使脑皮质过度兴奋,小儿体温41°C以上可出现烦躁、高热痉厥,高热时消化道分泌减少,消化酶活力降低,故有食欲不振,腹胀便秘,可致患儿腹泻脱水。持续发热,可使人体防御感染的功能降低,不利于恢复健康。但有时发热与病情不一定平行,如“幼儿急疹”患儿体温高达40°C,而一般状态比较好。
实际上当疾病尚未得到有效治疗时,降温不能促进康复,强行介入并不意味疾病已消退,效果往往不持久。相反疾病一经确诊,治疗奏效,则热度不解自退,若急于强行解热,则由于干扰了热程,失去诊断上的参考价值。
目前由于新冠肺炎的原因,部分家长的复工可能会给家里的孩子带来更多的感染风险,因此在家期间父母要尤其注意观测孩子的体温等症状体征,然而初春还是有很多发热性疾病可能会让家长联想到新冠而紧张,家长在发现孩子发热后应联系当地的发热门诊咨询。若果家庭成员基本出于足不出户的状态,发现孩子有发热情况可先自行观察一段时间,并追溯一下发热诱因,如开窗通风期间家里温度过低等。
____下面介绍一些家庭护理的措施:
让患儿卧床休息,保持室内环境安静,温度适中,通风良好;婴幼儿高热时,不可包裹过紧,以免影响散热;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汗腺阻塞可用温水擦浴,保持衣物干燥,并保证充足水分摄入,饮食易消化食物或半流质食物,同时加强口腔护理。
__定期测体温,观察热型。一般每4小时测1次,进行退热处理在1小时后应测体温;
应注意有无新的症状、体征出现,如神志改变、皮疹、呕吐、腹泻等。尤其对诊断不明者更应密切观察;
给予退热处理后,再观察有无体温骤降、大量出汗、软弱无力等现象,若有以上虚脱现象,应给予保暖、饮热水,医院采取补液治疗等;
供给液体及营养,发热患儿多食欲低下、多汗、热量消耗多而摄入不足,应助于给患儿多喝热开水、饮料或富含丰富水分的食物如稀饭等,必要时输液。
作者简介
焦悦
天津中医药大学骨伤专业医学硕士,中医执业医师。熟练掌握小儿推拿治疗各种小儿常见病如感冒、发热、腹泻、食积等,善于应用六经辨证治疗各种小儿外感,腹泻、便秘,小儿长期低热,顽固性咳喘、发热,过敏性鼻炎,小儿发育不良,幼儿期智力低下,血症(血小板减少性、出血性紫癜,血友病),小儿癫痫等病。
输12
蜂巢儿科—宝宝的健康管家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xiaoerfare.com/frhl/57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