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对幼儿来说,最常见的原因还是感染。当人体发生感染以后,体内的白细胞通常能很快识别细菌、病毒等入侵者,并把敌情讯号发动到脑部的体温调节中枢,后者给身体下达升高体温的讯号,人体就出现了发热。在感染的时候,发热就像我们脑部发出的一个作战讯号,可以调动免疫系统与入侵者打仗。在这个过程中,尽管有点不舒服,但却会鼓舞免疫系统的士气,有助于战胜入侵者,战胜之后,体温就回到正常了。所以发热并没有那么可怕,只要不是升高到特定的温度,它对我们的身体是无害的,甚至是有益的。
发热顾名思义就是体温升高,那么怎么来判断宝宝是否发热了呢?最好的办法就是测量体温,用手或者额头去感觉皮肤温度的方法是不准确的,需要使用温度计来测量。肛温、耳温或者额温高于38°时,口温高于37.8°时,腋温高于37.5°时,就可以判断为发热。此外即使不发生感染,我们的体温也不是恒定不变的。例如:昼夜的温差、运动、应激状态、生理周期等因素,都会出现正常的提问波动。发热可能会使孩子出现不舒服的症状,比如:咳嗽、流鼻涕、食欲下降、丢失水分等等。建议以下情况给孩子检测体温:看上去不舒服时,感觉体温比平时高,烦躁、哭闹、比平时犯困、精神不好、疼痛、不想吃东西、出现呕吐时、出现腹泻时。当孩子发热时,除了要做好家庭护理外,还要观察病情来帮助我们判断是否需要带孩子就诊。观察要点:第一个就是精神状态。孩子的精神状态比体温更能体现他的病情。因为孩子不会假装,当他不舒服时,他自然就不想玩不想动了。第二个还要观察呼吸是否急促,是否伴有呼吸困难。发热时还可能伴有其他不适症状,如:呕吐、腹泻等等。发热会带走更多的水分,需要预防出现脱水,可以观察孩子的尿量、口唇是否干燥来判断脱水的情况。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要定期监测体温,监控体温变化,如果出现了精神萎靡、呼吸困难、脱水、呕吐、腹泻等不适时是需要重视的。发热的家庭护理很多家长发现孩子发热时,就想赶紧给他降温。常见的发热处理误区有:捂汗、冰敷、酒精擦浴、温水擦浴、口服感冒药等等,这些处理方法不一定能帮助孩子退热,还可能带来一些不良的影响。
给孩子穿上过多的衣服甚至包上被子,以为捂出汗就能退热,但结果容易适得其反,热量散不出去,是孩子的提问迅速上升,不仅孩子难受,还可能会诱发抽搐。
冰敷和酒精擦浴可能会引起寒战、酒精中毒。温水擦浴如果可以使孩子舒服一点的话,是可以做的。但如果孩子反感,或者拒绝,请停止擦浴。
美国儿科学会等权威机构不建议六岁以下的儿童口服感冒药。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市面上有很多感冒药成分和含量各有不同,不但效果没有得到明确的数据证实,并且复方感冒药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副作用和超剂量服用的风险。因此是不推荐六岁以下的孩子口服感冒药的。
正确的家庭护理是怎么样的?
第一,发热会消耗更多体内的水分,所以需要提供足够的液体以避免脱水。像母乳、配方奶、白开水、口服补液盐、稀释的果汁或冰棒都可以作为选择。脱水的症状包括:无泪、嘴唇干燥、排尿减少等。
第二,给孩子提供舒适凉爽的环境、轻薄的衣物,避免穿过多影响散热,在热天开空调、吹风扇都是可以的,以孩子的舒适度为主。孩子在高热时通常会出现头部、躯干发烫,手脚冰凉,这时候可以稍微解开孩子的衣物,用温水敷一下或者用手给孩子搓搓冰凉的手脚,促进肢端的循环更利于散热。
第三,正确使用退热药。如果孩子在发热时精神状态良好,能吃能玩,没有不适症状,可以继续观察,做好前面的护理。如果孩子出现了精神不振、懒动、不爱说话等不适表现时,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和体重来使用儿童常用的安全有效退热药和。但不建议交替使用两种不同的退烧药。6个月以上的孩子可以使用布洛芬混悬滴剂,间隔时间在6-8个小时。3个月以上的孩子可以使用对乙酰氨基酚混悬滴剂,间隔时间在4-6个小时。
虽然发热对孩子来说可能是有益的,但出现以下的情况是需要紧急就医的:
3月龄以下的小宝宝发热
精神状态萎靡,明显异常,体温下降后仍未改善
反复持续发热超过72小时
体温超过40°
脱水表现(无泪、尿少、口唇干燥、眼窝凹陷等)
剧烈头痛
严重呕吐或腹泻伴皮疹
任何你特别担心的情况下
退热药怎么用?首先对比一下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各个参数的区别:
这说明布洛芬比对乙酰氨基酚的退热效果要强,但是安全性稍弱一些。根据美国儿科学会的一个用药标准,整理了一个用量计算公式:
(10~15、5~10:是一个范围区间)
退热药使用过程中的两个常见问题:第一个:交替或者联合使用两种退热药效果更好吗?美国儿科学会的文章说:有证据表明两种退热药联用比单独应用的效果好,但是联合使用会增加用药过程的复杂性,会带来一些安全隐患。所以一天只需要一到两次的退热药就能退烧时,建议选择单一退热药。因为每增加一种药品就会使得吃错药的风险增加一倍。即使是要交替使用退热药,也应该考虑两种退热药的用药间隔。对乙酰氨基酚的最小间隔是4小时,当对乙酰氨基酚用了最大量2-3小时烧还没有退下来,那么这时可以尝试使用布洛芬,在交替使用的过程中,这两个药各自每天最多使用的计量和次数是不变的。第二个:退热药可能会导致孩子脱水吗?这个问题不需要过于担心,从年到年这40年间,关于退热药的不良反应报道中,发生脱水的例数是特别低的,对乙酰氨基酚的占比在2.35%,布洛芬的占比在1.7%。并且大部分脱水情况出现在60岁以上老人身上。对孩子来说,孩子发热后容易出汗,他本来也是应该补水的,吃了退热药以后最好也要鼓励孩子多饮水,一方面能避免脱水,一方面能加快排泄,让孩子多舒服一些。最后,发热其实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如果孩子出现发热,但是精神饮食状态良好,那就不需要给孩子吃退热药,继续观察就行。热性惊厥那些事小儿热性惊厥可怕吗?——处理得当并不可怕。
什么是热性惊厥?
热性惊厥是儿科的一种常见急症。其实不止高热才会发生惊厥,低热也会造成惊厥。
热性惊厥是婴儿和年幼儿童最常见的一个神经系统病症。这种现象与年龄有关,5岁以下的儿童发生率是2%-4%。热性惊厥的发作和体温迅速上升有关,并且通常在发烧早期发生,而不是在晚期发生。
热性惊厥的标准:
体温38°以上出现惊厥
儿童年龄大于6个月,但小于5岁
无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或炎症
无可能导致惊厥的急性全身性代谢异常
既往没有无热惊厥史
没有颅内感染的证据,或者找不出其他明确的抽搐原因的惊厥。
热性惊厥可根据临床特征进一步分为两类:
单纯性热性惊厥:是最常见的一个类型。其特点是抽搐的时候是全身性的发作,持续不到15分钟,并且24小时之内没有复发,即在一次发热的过程中只出现一次抽搐。
复杂性热性惊厥:特征就是从局部性发作(譬如局限于单侧肢体的一个摆动或者是抽动),持续超过15分钟,或者是最初的24小时之内有多次的发作。
了解单纯性和复杂性热性惊厥具有预后的意义。大多数研究表明复杂性热性惊厥的患者出现复发的风险会更高,并且日后发生无热惊厥的风险也会稍微有增高。
热性惊厥的表现是什么?
热性惊厥的表现:首先是有发热,抽搐多发生在发烧的头24小时之内,并且是体温急剧上升期。当然也有个别情况的出现,孩子发生抽搐的时候可能是这样的景象。首先玩耍中的孩子会发生突然的倒地失去知觉,意识不清;抱着的孩子可能会表现为突然的头后仰。然后孩子的四肢强直开始抽动抽搐,孩子可能双眼上翻凝视或者闭着眼睛,牙关咬紧,有短暂的呼吸停止。这个时间如果长了嘴唇周围会有发绀,这是暂时缺氧的一个表现。这种强直期一般会持续几秒钟到半分钟左右,有时全身的抽搐可能缓解了,四肢也变软了,但是宝宝的神智可能还没有完全恢复。
例如宝宝抽搐全身大发作的时候,这个时候宝宝可能会有下面这些表现:比如突然摔倒在地,没有意识,出现流口水、嘴里吐泡泡、喉咙发出咕噜声音、或者是出现深吸气的现象,有暂时性的呼吸停止,无法控制的肌肉痉挛,牙关咬紧,眼球转动,异常或者是奇怪的行为,还有双眼凝视。
热性惊厥常见么?
热性惊厥是婴幼儿最常见的惊厥类型,在5岁之前的发生率是在2~4%,其中发病率的最高峰是出现在12个月到18个月龄,男宝宝的发病率略高于女宝宝,估计的性别比大概是1.6:1。
热性惊厥它还具有年龄依赖性,很可能与「尚未发育完全的神经系统」有关,比较容易受发热影响,以及潜在的一些遗传易感性有关。除年龄外,最常见的已知的危险因素还包括:高热病毒感染、近期疫苗接种史、热性惊厥的家族史。
根据目前国内统计,至少有3%的儿童发生过至少一次的热性惊厥。热性惊厥其中的一个发病原因就是:孩子的「大脑发育不完善」,一些刺激会导致大脑运动神经元的异常放电引起惊厥,持续时间可以是几秒钟到10来分钟左右,也会伴有一些发作后的短暂嗜睡,小儿热性惊厥过后的孩子一般都会能够恢复如常,绝大部分的孩子不会留下任何神经系统的后遗症。
有的家长会问抽搐和惊厥的区别是什么?惊厥是专门指中枢神经性的;那么抽搐是包括全身强直痉挛发作,也可以包括那些小抽搐,比如说跷二郎腿跷累的时候,有的时候出现一条腿的抽筋,我们也把它叫做抽搐。
发生热性惊厥怎么办?
首先要保护好孩子。孩子突然神志不清的时候,要防止孩子因为跌倒造成的摔伤;也不要限制、不要束缚孩子正在抽搐的肢体,当孩子在抽搐的时候,他是用尽了全身的力气在抽搐,如果我们大人用自己的力量强行约束肢体,往往会给孩子的四肢造成损伤。
不要向孩子嘴里塞任何东西。如筷子、勺子、自己的手指、毛巾等等,因为这样有可能戳伤孩子的咽后壁或者是翘掉孩子的牙齿,出现这两种情况都是极其危险的,咽后壁的出血和敲掉的牙齿可能会进入气道引起窒息,这比抽搐更加危险。还是要反复强调一下,一定不要往孩子的嘴里塞东西。当孩子发生热性惊厥的时候,强直痉挛时间不会太长,牙关咬紧可能就是数秒到半分钟,牙齿有可能会损伤到孩子的舌头,孩子会出血,但实际上这种损伤并不会太严重,同时也不会出现把舌头咬断造成死亡的这种情况,大家不要被电视剧中的断舌自尽所蒙蔽。孩子牙关咬紧的时间非常之短,我们是几乎无法预防的,但这种情况一般不会再继续出现,就是不会出现多次的舌咬伤。如果我们随便给孩子的嘴里塞东西,这些都有可能造成孩子的牙齿损伤,甚至会造成孩子气道梗阻窒息。
不需要进行人工呼吸。因为这种抽搐状态很快就会缓解,人工呼吸也是无效的。
抽搐缓解以后有可能还会出现呕吐,这时候只要轻轻的将孩子转呈侧卧位,防止呕吐物误吸造成窒息,等待孩子完全苏醒就可以了。
在孩子出现抽搐的时候,家人一定要保持冷静,可以拨打急救电话等待医护人员。如果抽搐超过5分钟、如果是第一次抽搐,需要及时就医,拨打。
这里要强调一句话,抽搐时候,如果家人不知道正确的处理方法,那就什么都不要做,让宝宝安静的安全的抽一会儿就好了,有时候不做比做更加安全。
热性惊厥有害吗?
答案是否定的。绝大多数热性惊厥很短暂,不会造成任何长期的损害。
在惊厥发作期间,儿童可能会因为摔倒而受伤,或者可能会呛到嘴里的食物或者唾液,使用适当的处理措施就可以避免这些危害。目前没有证据表明短暂的热性惊厥会导致脑损伤,也有大型的研究发现,即使是有过多次热性惊厥发作的儿童,他们的学习成绩也是很正常的,并且在智力测试中,也表现得像没有热性惊厥发作的兄弟姐妹们一样,即使惊厥发作持续时间比较长,大多数儿童也会完全恢复。
多次或者是长期的热性惊厥可能是癫痫的一个危险因素。但大多数经历过热性惊厥的儿童,不会继续发展成为癫痫。
热性惊厥治疗吗?
我们要记得这样一个原则:如果热性惊厥自行停止,则不需要针对惊厥治疗;如果热性惊厥持续超过15分钟以上,医生可能需要使用抗惊厥的药物来阻断它,孩子还可能接受其他的治疗,譬如采用药物来减轻发热,还要用一些治疗感染的药物或者是补充液体预防脱水等等。
热性惊厥发作后,有些家长还会觉得宝宝在抽搐发作后短时期内会睡觉或者是有点昏昏欲睡的感觉,这种现象也是正常的。
热性惊厥可预防吗?
一个字,难!经历过热性惊厥的儿童,我们不建议服用任何抗癫痫药物来预防未来热性惊厥的发作。因为这些药物的副作用超过任何益处。大多数热性惊厥是短暂而且无害的,一定要严格按照说明书给孩子服用退烧药,包括药物的用量和频率。现有研究表明:提前用药和加大用药量,并不能降低热性惊厥再发的风险。退烧药仅仅是让宝宝觉得舒服一些,尽管大多数患有热性惊厥的儿童不需要药物治疗。但特别容易发生或者是出现过太多次热性惊厥的儿童在发烧的时候,也是可以用药物来治疗的,就譬如说用地西泮,但是这种药物,一定是需要神经专科医生评估处方崽使用。最后我们来总结一下热性惊厥的问题:第1点---热性惊厥是很常见的,是儿科常见的急症。第2点---家长遇事不能慌张,冷静的想一想我们的课中所讲的内容。第3点---如果记不住要做什么,那就什么也不要干。第4点---等孩子抽搐结束以后,将孩子侧卧。第5点---最好能记录一下惊厥持续的时间。如果超过5分钟,可以联系救护车,也可以等待抽搐医院面诊医生。第6点---退热药不能够预防热性惊厥的发生,家长们不要随意加大退热药的剂量和提前使用退烧药。退热栓剂能用于退热吗?能用,但是不推荐常规使用。
儿童中可以直肠使用的药品是比较少的,仅有的几个儿童退热栓也不完美。
比如对乙酰氨基酚开发了栓剂,虽然可以直肠给药,但是它的吸收可能存在不稳定性,在不同的孩子身上疗效有差异,使得疗效得不到保证。除了吸收不稳定性外,计量还是一个弊端,对于不同年龄的孩子没办法选择剂量。因为厂家的肛门栓只有一到两种剂量规格,对于年龄比较小的孩子无法把肛门栓切成两半使用,或者即使切开使用也没办法精准的掰开合适的剂量。对于年龄比较大的孩子,一个肛门栓可能还不够,因为舒适感的问题,又不建议一次使用两个肛门栓。
所以一般情况下,退热栓更多的情况是用于下列无法吃药的情况:
睡觉期间发高烧,使用栓剂就不用喊孩子起床吃药,可以让孩子得到更好的休息。就算是把孩子喊起来,肯定也是哭闹的状态,也不便于给养。还有一些依从性比较差的孩子,药物根本喂不进去,为了避免强行灌药带来的一些安全隐患,可以使用栓剂退热。还有一些是胃肠道不好的孩子,只要吃药就吐。因为常用的退热药是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这两个成分,对胃肠道有一些刺激性,所以通过直肠可以避免这种刺激。怎么用退热栓剂呢?
第一步,洗手
第二步,如果栓剂比较柔软不便于插入,可以在去除包装之前先在冷水下冲洗,或者在冰箱里放一段时间。
第3步,去除外包装。
第4步,有的时候有的小宝宝会比较小,医生要求切割之后再使用,那么需要拿一个干净的小刀,按照图片上的这个方法:如果是要切1/2,那么就靠近中间,以45°角进行切割;如果是要切3/4,那么就以30°角进行切割;切4/5就平行切割。
第5步,家里面有一些水溶性的润滑剂,可以涂一点在退热栓上面,以方便插入;如果没有润滑剂,用水润湿一下也是可以的。
第6~7步,侧躺抬起另外一条腿露出肛门。
第8步,将已经准备好的栓剂从肛门插入到直肠,大概就是肛门进入1.5~2.5厘米,然后按住肛门,让栓剂在里面保持大概10秒。
第9步,保持这个侧躺的姿势大概5~10分钟,避免直接坐立或者站立挤压出来退热栓。
第10步,洗手。
总的来说退热栓剂它不是退热的时候的一个首选机型,仅可以作为宝宝在无法正常口服的情况下的一个退热选择。布洛芬VS对乙酰氨基酚目前比较安全的退热药是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但是这两个药有什么不同?用的时候该怎么选择?治疗效果PK
我们从解热、镇痛、抗炎三个维度来解析。
退热效果:布洛芬比对乙酰氨基酚效果要好。
止痛范围:这两个药都适合咽喉痛,但是:对乙酰氨基酚还适合头痛,布洛芬则是对月经腹部绞痛更适宜。
消炎作用:布洛芬它对炎症相关性的一个窦性头痛、肌肉痛、耳痛、牙痛效果会比较好;对乙酰氨基酚是没有消炎作用的。
所以在疗效的PK上:布洛芬胜出。
安全性PK
我们从毒性、副作用、禁忌症三个维度进行对比。
毒性:对乙酰氨基酚用量过大可能会导致肝损伤,并且这种损伤是不可逆的;布洛芬长期使用可能会造成肾损伤、心脏病发作、卒中。
副作用:对乙酰氨基酚对胃肠道的副作用较少,但是长期大量用药也会导致肾功能异常;布洛芬则会导致胃溃疡、胃出血、胃烧灼感、轻度消化不良、还有一些无菌性脑膜炎症状的个别案例出现。
禁忌症:对乙酰基酚是肝肾功能不全者禁用,潜在风险主要是很多感冒药、止痛药都含有对乙酰氨基酚的成分,所以使用之前,特别是对于那些复方的感冒药,一定要注意检查成分,避免计量上的叠加造成过量用药。布洛芬的禁忌症主要是非甾体抗炎药过敏者禁用,对阿司匹林过敏的哮喘患者、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严重心力衰竭者禁用,风险提示主要是要注意布洛芬可能会导致心肌梗塞的风险增加。
所以在安全性的PK上:对乙酰氨基酚胜出。
适用年龄PK
对乙酰氨基酚的这个安全性是较高的,所以对乙酰氨基酚适用于大于3个月以上的儿童和成人;布洛芬则适用于6个月以上的儿童和成人。
用法用量:如果是持续的疼痛和发热,对乙酰氨基酚可以间隔4~6小时重复用药一次,24小时之内不超过4次。布洛芬可间隔6~8小时重复用药一次,24小时内不超过三次。
总的来说对于儿童、60岁以上的老年人、有多种基础疾病的患者,优先使用对乙酰氨基酚。需要长期用药的患者、关节炎患者优先使用布洛芬,因为对乙酰氨基酚没有消炎作用。
end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