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的新进展:
进展之一。
在旧的观念里,宝宝发热了就使用退热贴,不行就温水擦身,那这些对孩子发热有用吗?根据现有的临床证据对发热处理有新的观念进展:明确的否定了物理降温的作用。
物理降温(包括温水擦身、洗温水澡和额头用降温贴之类冷敷产品),这些物理降温的方法在大多数时间只会增加孩子怕冷等不适感,也会一定程度上影响孩子休息。所以再也不要刻意去给孩子物理降温了。同时也不推荐给发热的宝宝做小儿推拿,因为并没有可靠的证据证明有效,反而可能增加孩子不适和痛苦。当然,小于三个月以内的孩子发热,首先还是考虑物理降温。
各国指南均不推荐以下物理降温措施用于退热治疗,包括乙醇擦身、冰水灌肠等方法,因为会明显增加患儿不适感(寒战、起鸡皮疙瘩、哭闹)。过度或大面积使用物理方法通过冷却皮肤降温,反而会导致机体通过加强产热(寒战)和进一步减少散热(皮肤毛细血管收缩,立毛肌收缩出现皮肤鸡皮疙瘩)来对抗物理降温的作用。
儿童发热可采用的方法主要包括温水外敷、温水浴及退热贴等。采用温水外敷儿童额头,或适当时间的温水浴,或减少穿着的衣物,均可以起到物理降温的作用。退热贴、风扇和降低室内温度等也可通过传导、对流及蒸发作用带走身体的热量,使发热儿童感到舒适。
进展之二。
不再是看体温数据来决定是否使用退热药,而是根据小朋友的舒适度来决定是否使用退热药。退热本身药物不会缩短原发疾病时间,但会改善孩子的舒适度。如果孩子没有觉得特别不舒服,即使体温超过了38.5℃,甚至超过了39度也可以不使用退热药。
如果宝宝体温没有超过38.5℃以上,如38.2℃、38.3℃,但是伴有种种不舒服,那要不要吃退热药呢?回答是肯定的,宝宝发热而且不舒服可以口服退热药,即使体温没有达到一定的标准。
另外生活中的一个特例,在孩子熟睡时家长发现孩子体温窜高甚至超过39℃,那我们要不要叫醒孩子来吃退热药呢?我们答案是:只要这时候孩子安稳睡觉,呼吸平稳,是不值得把孩子叫醒强行给药的。连续的睡眠可能对孩子利益更大。
下面是上面一堆文字的简单粗暴版总结。
1、发热不是一种疾病,而是一种生理反应。
2、在其他方面健康的儿童,如果发热的病因明确且体液丢失已补充,大多数发热是良性、自限性的。
3、常见呼吸道、消化道、泌尿道感染引起的发热不会引起脑损伤。
4、目前没有证据表明发热会使病情更严重。
5、退热的初始措施包括多补充液体和多休息。
6、如果儿童感到不适(例如出现活动水平降低、液体摄入量减少等表现),可能需要使用退热药缓解发热引起的不适。
7、采用退热药治疗后,患儿体温降低并不能帮助确定其是细菌感染还是病毒感染。
8、如果孩子体温在40℃以下且安稳睡着,不需要特意唤醒儿童服用退热药。
9、正在服用退热药的儿童不应该再服用咳嗽和感冒复方制剂。因为这些制剂常包含退热药物,同时给予复方制剂和退热药物可能会导致不慎的药物过量。
10、退热药物应根据孩子的体重给药,而不是年龄。按照体重计算用量能最大程度地减少退热药物不足或过量的风险。
11.不推荐在疫苗接种后预防性的使用退热药。
12.肝功能不好的时候发热选用布洛芬。
13.肾功能不好的时候可适当选用对乙酰氨基酚。
14.心功能不全,心衰患儿的发热,不用布洛芬,选用对乙酰氨基酚。
15.2个月以下的小宝宝建议首先采用物理降温,不建议用任和退热药。6个月之前的宝宝,首先建议使用对乙酰氨基酚,前提是孩子没有蚕豆病,也就是G6PD酶缺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