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年好像什么事都没有干,年便迎面而来。
元旦本来可以休息,可我媳妇儿说打算去老县城逛逛街,我马上说单位要加班。
于是我怀揣一本闲书来到诊室,准备忙里偷闲一天。我本来想着元旦难得一天的休息,来看诊的朋友应该比较少,我可以看看闲书玩玩手机。
可是人算不如天算,门诊患者不但和平时差不多不说,更刺激的是这天我看了17个发烧的孩子。
门诊的患者构成一般是成人六成儿童四成,而元旦当天50个患者,儿童几乎占到三分之二,除了这17个发烧的孩子,剩下的孩子都是咳嗽。
这篇文章我想详细谈谈这17个孩子的治疗过程,因为恰逢“流感”,这样密集的发烧平时并不多见,而且恰逢元旦,年末了,总要装模作样的总结一下。
中医发展数千年,在现代医学的冲击下日渐式微,很多人固有的观念就是中医只能起到安慰作用,即使治病疗效也很慢。
这篇文章是我治疗这17个孩子的全过程,皆有据可查。我想把它当成我年的学习总结给老师汇报一下;同时也顺便给大家普及一下我们中国的原生医学,让大家看看它的疗效到底慢不慢?
孩子发烧,家长大都认为是了不得的大事,那么我们就从“孩子发烧”这个大事来切入。
郭大夫自认与人交往稍高冷,开过方子之后从不回访,除非情况特别特殊。而元旦发烧的这17个孩子除了两个没留联系方式无法联系,剩余的15个孩子都有反馈。其中大多数是我主动回访的,真是破天荒。
这15个有反馈的孩子,我们一个一个来看。
壹号(当天退烧)
刘某女6岁。发烧两天,服用“布洛芬”四次仍发烧。精神不佳,大便两日未行且呕吐,吃什么吐什么,喝水也吐。家长说孩子很闹人。脉浮紧而数。
我一看孩子的状态,不假思索就开了“五苓散”。具体药方如下:
下面是回访:
如果一个家长只给我上面孩子的症状描述,而不让见孩子,我很可能开“大柴胡汤”。那么效果肯定不如“五苓散”,甚至情况会变的更严重。这就是治病必须见人的意义。看到人,有时候一眼就能找出关键。每个人体质不同,情况不同,即使症状一样用药也很大可能不一样。所以不见人,不开药,不给建议。
至于为什么用“五苓散”,如果你背过《伤寒论》的第71到第75条,我相信我不说你也会懂。
贰号(当天退烧)
张某女5岁半。发烧两天,用药情况不详。就诊时38度,无汗而头痛。大便日一行,质可。脉紧。典型受凉发烧,内有小热,没什么可说的。直接处方“大青龙加附子”。
下面是回访:
叁号(当天退烧)
苏某女7岁。前一天晚上发烧38.5度,就诊是37.6度。发烧时无汗,唇干;咳、大便前干后溏;口眼周青。舌正常,脉弦紧。
判断受凉兼有积食,故处方“大青龙加附子”一付,并配合“保和丸”服用。因孩子家在诊室附近,所以要求家长下午带孩子再来一次。
下午家长带孩子开自诉服药后已退烧,只剩稍稍咳嗽而已。切脉后发现孩子脉象已转平和。所以嘱咐停药。
肆号(当天退烧)
苗某男8岁。发烧,鼻塞。时冷时热,双颊红艳而大便不成形,脉弦紧而数。典型“大青龙汤”证,故处方大青龙一付。此孩子家亦在诊室附近,故嘱其下午再来一次。
下午孩子再来,家长说一付药服完已退至37.2度,故守方续取一付。下午下班前,其家人反应已退烧。
伍号(当天退烧)
杨某女3岁半。发烧三天。来诊时38.5度,无汗。双颊红、干咳、黄涕、纳差、腹稍胀,大便正常。孩子平时易流鼻血。舌象正常,脉沉细紧。诊断为外寒内热。
处方“大青龙加肚子”两付。处方如下:
回访如下:
陆号(当天退烧)
贾某男3岁。昨天发烧39.3度,服“柴桂”缓解,当日又烧。发烧时无汗,双颊红,不渴。大便前干后溏。舌淡红,苔稍黄。脉沉弦紧。诊断为风寒所致。
处方“大青龙加附子”两付。处方如下:
回访如下:
柒号(当天退烧)
魏某女7岁。发烧两天,全程38到39度。饮食未受影响,稍渴;头痛,肚子痛;大便日一行,溏。脉浮细紧。诊断为外寒内饮。
处方“小青龙加附子”两付。病历如下:
回访如下
捌号(第二天退烧)
郭某女3岁8个月。发烧,两天未大便。脉弦细而滑。判断为积食发烧。
处方“大柴胡加荆芥”一付。
回访如下:
玖号和拾叁号(皆第二天退烧)
此为姐弟两人,先说姐姐。
马某女7岁。发烧37.8度。咽喉发炎、红肿;头痛、怕冷、唇干;下眼睑肿、大便稍干。舌质正常,脉浮细紧。诊断阳明经受寒兼阳明血分有热。
故处方“葛根汤合升麻鳖甲汤”三付。
弟弟马某5岁7个月。低烧,症状不甚明显。没有单独开药,嘱其姐姐喝药时跟着喝两口。
回访如下:
拾贰号(第二天退烧)
此孩子三天前发烧,在某诊室连续灌肠三天,一天灌肠两次,共六次。医院诊断为“支气管肺炎”,医院要求其住院输液。
此孩子以前在我处看过病,效果不错,家长较信任。咨询我可否中药治疗,我回答可以。
李某男1岁。发烧38.5度。有汗出、咳、喉中有痰鸣音。眠差,双颊红,大便可。舌可,脉浮细而紧。
外寒内热,灌肠后又伤脾胃。处方“厚朴麻黄汤”三付。
回访如下:
多说一句,“肺炎”,“支气管炎”现在有,一百多年前肯定也有,一千多年前应该也有,那时候还没有现代医学,你猜古人都是怎么治好的?当然是中医中药。
如今我们的国家地位迅速提高,传统文化亦在蓬勃复兴,而中医中药正是我们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我们不能妄自菲薄。
他山之石虽可攻玉,但石就是石,玉就是玉。
拾伍号(第二天退烧)
牛某女3岁。发烧,无汗;咳嗽,时肚子疼;大便色黑而干;发烧时手脚凉。舌尖红,脉沉细。诊断为少阴发热。
处方“桂枝人参汤合麻黄附子细辛汤”三付。
此为虚人伤寒,用“桂枝人参汤”培补正气,用“麻黄附子细辛汤”祛人身之寒。
回访如下:
拾陆号(第二天退烧)
张某男8岁。发烧37.5度,唇红、腿疼、大便可。舌尖红、苔黄,脉弦滑。
诊断为外寒兼积食,处方“葛根汤合保和丸”两付。
回访如下:
这个孩子中间出了点小插曲,元旦后第二天医院做了个检查,问我能不能配合着吃点西药。我很生气,拒绝了。西药能治病,中药也能治病,但是中药加西药就狗屁不是,因为指导理论不同。多说一句,所有的中药注射液都不是中药。
拾壹号及拾肆号(没有联系上,结果未知)
这两个孩子没有联系上,结果未知,暂不讨论。
拾号(效果不理想)
秦某男4岁半。发烧39.5度无汗、头痛、肚子痛。脉浮紧。
处方“大青龙加肚子”两付。
第二天退烧后,又反复。现在仍在中药治疗中。
拾柒号(无效,转西医治疗)
董某女6岁3个月。
此孩子及家人经常在我处看诊,对我信任有加,但是这次的治疗很不理想。
元旦当天孩子发烧38.6度,无汗、咳嗽、有痰,中午吃六个饺子后呕吐数次,来诊时身热如蒸。舌尖红,脉浮细紧。
判断为受寒兼积食。决定先解表,所以处方“葛根加半夏汤”两付。
孩子服药后未缓解,发烧不止,后决定西医治疗。
回访如下:
终于一一列举完成。
下面我们数据说话:
除去两个未联系上的孩子,剩下的15个孩子
当天退烧的孩子:7个
第二天退烧的孩子:6个
无效及效果不好的孩子:2人
两天退烧有效率:86.6%(13/15)
所用的的方子有:
1大青龙加附子
2小青龙加附子
3五苓散
4葛根汤
5葛根加半夏汤
6葛根汤合升麻鳖甲汤
7厚朴麻黄汤
8桂枝人参汤合麻黄附子细辛汤
9大柴胡加荆芥汤
之所以写的这么详细,绝没有一丝炫耀之心,况且还有两个孩子没有治好,更不值得炫耀。
把这15个发烧的孩子的治疗过程写的如此详细,是想让有缘看到此文的读者了解我们的传统医学治疗疾病并不慢。
不但不慢,而且愈后不易反弹。
因为我们每一次治疗都是因人制宜,推因求本。
终于写完了,用了一个下午的时间。
,新的一年,祝大家身体健康,阖家欢乐!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